龐氏騙局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詐騙,是金字塔騙局的變體。
龐氏騙局得以長期延續的方式:無限接近極限、不斷調整騙局標的物、拆東牆補西牆。龐氏騙局形式上不盡相同,但實質上是一致的。判斷龐氏騙局的特征:
- 一是鼓吹無極限的單向性增長(尤其是幾何級數的增長);
- 二是增長的基礎建立在“良好預期”,而“良好預期”遠遠偏離現實狀況;
- 三是維持某種持續增長局面的前提是社會公眾普遍持有某一“信念”,而這一“信念”並無可信的物質基礎;
- 四是當某一“信念”變得脆弱之時,“信念”標的物出現調整,而通過樹立新的“信念”來維持局面不被打破。
金融系統的龐氏騙局
現實金融系統的龐氏騙局特性,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認識:
第一,金融體系沒有物質的根基,隨時存在崩塌的危險。
商業銀行獲利的方式是從廣大存款戶那裡以較低的利息獲得存款,再以比較高的利息把款貸給需要資金的企業。眾所周知,銀行普遍存在大量的信用貸款(銀行放貸額遠比它的存款多得多,中央銀行規定的存款準備金率越低,貸款的倍數就越大,存款準備金率越高則貸款的倍數較小,通常都在10倍左右)。銀行的風險在於擠兌,當眾多儲戶由於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(甚至由於聽信某一傳言)而要求把存款取出來,而貸款根本無法及時收回,發生危機也就在所難免。所以只要發生一定比例的擠兌,銀行必然倒閉破產,與之相關的一切經濟活動也難以幸免。整個金融系統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沒有穩固基礎上的摩天大樓,隨時都有崩塌的風險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,各家銀行均以“信用”為信條,而實質上任何一家銀行都具有顯著的龐氏騙局特征!
第二,金融衍生品,以傳銷式龐氏騙局貫徹始終。
信用經濟是金融體系的必然產物。在現代經濟中,信用經濟規模加速擴張,而且信用結構日益複雜,在信用貨幣的基礎上不斷衍生出新的金融產品,它們與實質經濟的距離越來越遠,甚至毫不相關。至此,虛擬經濟已經成為任何現代信用經濟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。經濟泡沫的負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,往往造成繁榮的假象,所以容易受到追捧,具有自我強化的機制;又由於形式上虛擬經濟的發展可以完全脫離實質經濟,所以虛擬經濟具有超出實質經濟承受範圍的傾向。當經濟泡沫惡性發展時,結果就會表現為泡沫經濟。
所謂泡沫經濟,
其一是經濟中虛擬成份的比重超出了實質經濟的承受能力,經濟結構出現嚴重扭曲;
其二,在泡沫經濟形成以後,某些市場特別是金融市場上的預期邏輯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。即使價格已經很高,由於需求極度旺盛,大多數市場主體仍然預計價格會進一步升高;
其三,公眾行為的非理性化致使相關市場的不確定性激增,市場規則失效。通俗地來看,金融衍生品,與傳銷中的傳銷品毫無二致,沒有任何實質的內容,只是傳銷計件的標的。金融市場中的“傳銷”盛行,源於人們對財富飛速增長的渴望,極易被虛假繁榮所迷惑。最終都無法避免因資金難以為繼而頃刻崩潰的結果。
第三,股票、期貨等金融產品都難逃走上傳銷式龐氏騙局之路。
在今天的金融體系中,股票、期貨、次級貸款證券以及投機性的房產、土地、石油等等,都變成了金融衍生品,都成為了不斷變更標的的“傳銷”,各種金融投資工具無實質內容的差別,只是不同名稱的傳銷品而已。股票、期貨、房地產、石油等的發展過程中,容易出現以下方式的飛速擴張與驟然破局:誘人的收益回報—帶動眾多的需求和價格的攀升—高回報率帶動新一輪的參與者參與—帶動潛在參與者持續的超高利潤期望—進一步推高了價格—參與者作出價格只漲不跌的判斷而不斷追高買入,這樣供需關係使得價格不斷發散性地提高,直至資金難以為繼時,這一迴圈就會被打破,龐氏騙局破局。金融體系面對必然破局的風險,不斷創新的金融衍生品,就是當一種投資工具快要崩潰時,換成另一種投資工具繼續炒作,而可以長久維持。這就使得金融體系的龐氏騙局特性更為隱秘而不會被輕易發現。但當資金難以為繼、民眾不再信任而拒絕跟風之時,破局是必然的。
ref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